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的深入推进,大健康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健康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覆盖面广、拉动消费作用大等显著特质,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医疗卫生领域,还涵盖科研、保险、养老、旅游等诸多方面。发展大健康产业,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而且还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应予以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近年来,我市强力推进产业集聚,着力增强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等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为健康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大健康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仍存在亟待突破的发展瓶颈,主要体现在:一是产业规模、效益与地域优势不匹配,产业规模不大,总体实力不强,产业联动效应弱。 二是产业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养生、医药、文化等相关产品融合程度不高,尚未形成统一的整体品牌优势,存在“多、杂、散”的问题,导致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效益。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医药产业初级加工产品较多,包括医疗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偏少,特别是中药材名特优新品种少。四是中医药优势发挥不够,尽管开封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始终培育着中医药发展的沃土,但现代中医药特色养生养老技术及产品研发投入却严重不足,科技含量不高,创新能力薄弱、优势特色淡化。
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必须充分利用我市资源优势,将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带动健康产业增长方式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过渡,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战略驱动转变。为此,我们建议:
一、 构建完善的大健康产业体系
推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以规划先行,以平台为引领,完善产业链,推进全民化。一要坚持规划先行。要加强引导,结合我市资源、区位条件、文化特色等实际,科学编制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构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科技水准高、竞争力强的大健康产业,实现大健康产业科学有序推进。二要全产业链推进。要着眼于跨界融合、三产融合,大力发展以“科技”为支撑的生命科学研究、医疗科技研发、智慧医疗产业;以“医疗”为支撑的中医药研发、卫生医疗产业;以“康养”为支撑的保健养生、体育健身、健康食品产业;以“服务”为支撑的康复疗养、健康管理、教育培训、心理咨询、健康保险、养老、特色乡村小镇旅游等服务产业,努力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二、补齐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人才短板
补齐人才短板,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在“引进来”上下功夫。积极对接国内外大健康产业创业者、投资者、研发者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模式,为我市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和不竭的动力。二要在“育起来”上下功夫。依托我市医疗机构、科研院所、高校等资源,着力培养大健康产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同时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培育心理咨询师、养老护理员、中医养生师以及健康管理咨询师等各类适用人才,打造更为多元的人才支撑体系。三要在“留下来”上下功夫。组建我市大健康产业人才库,为大健康产业人才提供科研经费、住房保障等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大健康产业人才。
三、营造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发展大健康产业,不仅要靠医疗卫生部门的“小处方”,更要靠全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一要形成联动机制。发展大健康产业必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协同推进。要把发展大健康产业纳入政策体系,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如卫生健康部门的医疗服务和预防控制、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民政部门的养老服务、教育体育部门的全民健身与健康教育、发改部门的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等,都要进行系统谋划、整体联动。二要研究完善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在审批服务、人才引进、技术创新、资源共享、市场开发、融资引导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打造宽松的融资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支持大健康项目在我市优先落地。三要加大对大健康产业前沿领域的支持。在生物制药等领域设立重点专项支持,进行先行先试,提高政策、资金、人才、平台、技术等各类资源的综合运行效率,努力把大健康产业培育成为支撑我市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四、培育大健康产业企业集群
发展大健康产业,一要注重打造平台。要通过产业规划、盘活闲置资源等方式,努力打造大健康产业园区,依托园区招引项目、集聚资金和吸引人才,打造富有竞争力和科技创新力的大健康产业集群。二要主动承接国际、国内发达地区健康产业转移,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等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龙头企业集团。三要注重推动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把大健康产业发展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结合起来,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的合作,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办医,大力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专业护理医院等紧缺型医疗服务机构,着力打造具有我市地方特色的健康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