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市委书记侯红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八需八难”,并在随后的调研中指出,破解民生“八需八难”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举措,是满足开封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8年9月7日,全省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工作例会暨开封现场会在我市举行。这意味着,2018年我市的“放管服”改革与“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走在了全省的前列。然而,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存在并亟待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是现有工作思路不理顺,缺乏总体规划。“放管服”改革作为新时代为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来自上级的政策指导,来自外地市的先进经验,不断涌现,各种新提法、新名词更是接踵而至,令人应接不暇。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市的“放管服”改革在快速推进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思路跳跃的情况。相关部门有时候连夜到外地市学习先进经验,一学回来就急着推广,既没有结合本地实际,也没有吃透学透,令各业务单位不知所措。甚至有时,连任务要求都一会儿一变。比如“老年证”的办理。先是要求各县区实行全城通办,全城通办没两天,又要求“就近办”下发到乡镇街道办事处。这些改革要求,并不是结合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具体业务的现状提出,而是为了套现某个名词,刻意追求某种效果而定。从总体上看,我市的“放管服”改革急需一个全盘性规划,应忙而有序。
二是大数据网络尚未织就。尽管我们已开通运行覆盖市、县、乡的一体化网上政府服务平台,但与现实需要仍有很长距离。关键原因在于信息交换共享机制不健全,部门间、层级间信息不共享,“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林立。以认证领取社保待遇资格为例。其实社保金发放的标准非常低,只要求相关人依然在世,就有资格领取。而原本查证一个人的生存状况也并不难,公安有户籍信息,民政有火化数据,医院有死亡证明,等等。但就是由于各部门之间信息不通,数据不共享,导致在2018年人社部明确取消领取社保待遇资格集中认证之后三个月之久,我市市民仍需自证自己还活着才能获取社保金。
三是市、县、乡三级网络建设尚未实现全覆盖。尽管实现我市审批事项“三级十同”标准已经列入日程,市政务服务平台也要求社会组织登记、收养登记等几十项审批事项实行“一门受理,全网通办”。但实际上,县、乡网络与市网络的连通并不顺畅,尤其是乡级,一些地方连电脑都是原属社保专用的电脑在凑数,硬件条件很不好。就连市民之家的网络,在任务繁重的最近半年,也是数次崩溃,数据丢失的事情时有发生。
四是政务服务一线人员整体业务素质不高。目前,市民之家综合服务窗口承担着二十多家行政部门审批业务的受理工作,综合窗口工作人员必须熟悉几百种表格的填报和上千种申报材料的初审。对于这样高能力要求的岗位,目前市民之家以每月1800元标准招录的公益性人员无法胜任。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经综合窗口受理的审批件,基本材料不齐就收录并转交后台,既让群众办不成事,也给后台人员增加负担。甚至有的综合窗口工作人员缺乏基本素质,着装随意,对待群众不礼貌,严重影响了政府形象。
二、意见建议
一是统筹规划,系统推动“放管服”改革走向深入。建议相关部门从我市实际出发,站在全局的高度,迅速出台整体工作方案,明确目标,细分任务,有计划、有阶段性地开展工作。应当整理思路,谋求与我们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方法,科学指导各业务部门,将“放管服”改革有序化、常态化。
二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实现部门间数据互通。实现部门之间的数据互通,不仅仅需要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部门之间的配合,更更重要的是相关具体负责人思想意识的清晰。有沟通数据需求的部门,未必熟悉具体数据管理者的业务,往往是对方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一摆,数据共享不了了之。建议将部门数据互通列入年度目标考核,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尽快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现代化政务服务目标。
三是完善市、县、乡、社区(行政村)四级网络全覆盖。建议统一配备电脑等网络必须设备,完善市、县、乡、社区(行政村)四级网络建设,确保网络畅通。同时,对现有网络服务承接公司重新考评,督促其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奖惩分明,必要时寻求其他公司协作,确保技术不拖后腿。
四是高规格配备政务服务一线工作人员。建议采取人才引进、挂职锻炼、高薪聘请、编制招录等方式,高规格配备政务服务一线工作人员。市民之家综合服务窗口是政府的门面,其工作人员直接面对群众服务,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其岗位之重要性不言而喻。按目前的招录办法,即便加强培训,现有人员也不可能快速达到业务精通、服务周到的岗位要求。只有拿出诚意,重视岗位,把真正能胜任的人才放到政务服务的第一线,才能确保“放管服”改革的第一成效。
首页
